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舒席)

       舒席编织在舒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舒城县柏林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底部即有竹编物的痕迹,同地西汉墓的发掘中也发现摆放陪葬品的边厢内底部有竹编物作垫,其纹理及工艺与后期的舒席基本相同。
       到了明代,舒席更是身价倍增。据史籍记载,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吏部尚书秦民悦(舒城人)为取宠皇帝,将编有龙纹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从此该县生产的竹席,即以“龙舒贡席”著称于世。
       舒席从选料、裁料到最后成席有15道工序,即: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染色、刮篾、绘图制样、编织、收边、检验。
       舒席制作的最关键部分就是编织。它不仅要求经纬编排匀称、篾纹笔直整齐,更主要的是工艺舒席要求每一位编织匠人皆懂画理:山水写意、人物工笔,在篾色的搭配上需要精心构图、合理布局,席面的景物远近相宜,浓淡对比鲜明,空间层次清晰,将竹篾的特质发挥到极致。
       清末以来,县城较大的席庄、席店和商人、业主有陈义杰、鲁根业、方华堂、张虎臣、汪少楼、戴贵南、邓保章、宋振华、杨三源、汪剑秋、程德标、左永圣等;制席技术超群的工匠有杨守道、邵文俊、潘孝本等。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结束了舒席长期以来民间个体手工业者分散经营或代客加工的分散编织状态,舒席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由原来的人字纹、回纹等简单的几何图案,发展为优美的竹编画。
       1953年,舒席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经济展览会获工艺美术奖金。
       1955年编制“和平鸽”和工农联盟”壁画席分别赠给国际展览会和全国工农代表大会。
       1956年编制“天安门双龙抱柱”和“克里姆林宫”壁画席分别赠给中央展览馆和苏联。
       1959年编制“富贵长命”壁画席赠给人民大会堂。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广播电视报社
六安广播电视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