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米长卷留住古色六安

古遗址、古建筑、古景点 跃然纸上

《回望古皋胜景》被誉“六安版清明上河图”

25米长卷留住古色六安

  “您看,这个数能买这幅画吗?”近日,在一家字画装裱店,一位收藏爱好者伸手示意,表示愿出高价买下武继文这幅正在装裱的《回望古皋胜景》。

  “不好意思啊,我真的从来没打算卖过。”一旁的武继文笑着说,已经有几个人想购买他的“宝贝”,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究竟这是一幅怎样的大作,有如此多人慕名而来想重金拥有,而武继文却不为所动,这让记者的好奇心卯上了劲,想一睹神韵。

看画:

25米长卷画完一座城

  在金安区老教委办公室,武继文小心地从包装严实的袋子中取出他的“宝贝”。画卷缓缓铺开,幽幽墨香扑鼻而来,古朴的皋城,绵延的山水,一幅幅熟悉的六安古景跃然纸上。

  从六安的西北向西南再往东,一条清晰的线条纵贯整幅画卷。起点从原六安县北十里头(现裕安区西古城遗址)向西到清水河遗址、大雁河流域、北门塔、下龙爪上龙爪,来到画面中央,一片熙熙攘攘的六安古城全景栩栩如生,九拐十八巷近在眼前。

  出了城门,就来到永安桥、望江寺塔,紧接着六安十大古景依次再现,桃坞晴霞、双塔摩青、钟楼远眺、齐云拥雾、赤壁渔歌、武陟积雪、九公耸秀、嵩寮泻乳、龙穴返照、昭庆寺,最后在皋陶墓祠留下最后一处墨香。

  “你们看,画上的大雁河流域,就是如今的三里桥那一带。” 武继文指着画卷说,这幅画描绘的是清末民初时的六安,全长约有25米,共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和古景点三个部分。

  由于画卷风格和内容与《清明上河图》有些类似,面世之后就被业界誉为“六安版清明上河图”。但武继文却认为他的画与《清明上河图》还相差甚远,“主要是画面中的人物有些粗糙了,我准备有时间重画一幅,将人物造型再精雕细琢。”

说画:

运墨十余年三易其稿

  武继文说,他从小就喜爱绘画,在六安南门古城根下长大,亲眼见证了六安的发展历程,在1996年就萌发了创作《回望古皋胜景》的想法,“我想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六安的古文化,让更多的六安人、外来人和后来人了解六安。”

  有了想法之后,武继文开始付诸行动。他先后翻阅了大量资料,《六安州志》、《六安县志》等关于古皋城的书籍都被他翻烂了好几本;为了收集更多的史料,他还走访了几十位70岁以上的老六安人;在报纸上只要看到关于老六安的故事,他都整理出来作为参照资料。

  光有文字还不行,武继文还经常带着老伴走遍了整个六安城,他每画一处,都要事先到现场去身临其境。“我是想看看那些古建筑和遗址还在不在,还能不能找到一些印记,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在2000年六安撤地建市前夕,武继文完成了第一稿铅笔画,20023月完成第二稿仿古宣画,2008年,武继文从六安纺织厂内退后,来到金安区老教委办公室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创作。直到今年初完成才最终定稿。

  这些年,为了画出满意的作品,武继文一心扑在画上。“有时候画的太专心就忘了时间,烧开水水扑了一地,烧菜烧糊了都是家常便饭。灵感一来,半夜起来画也是常有的事。”

  辛苦多年的作品完成之后,武继文正酝酿着下一幅巨作,他想画一幅淠史杭全景图,“我准备把六大水库以及水域经过的县、乡镇的文化特点都融入到一幅画里面,发扬我们六安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六安人、安徽人、全国人都看看咱们六安是个好地方!”

                  本报记者 兰 天       实习生 葛晨晨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广播电视报社
六安广播电视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25米长卷留住古色六安⊙六安青年的微电影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