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席老手艺还能传承多久

      “御贡”舒席,曾经是皇帝御用的贡品,也曾经名扬海外,风靡全国。1990年左右,舒席的销量更是达到顶峰。2006年2月,舒席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舒席世代相传,而如今,这项古老技艺却没有人愿意学,记者日前探访舒城县舒席传承人,寻找正在消失的指间艺术。

一席难求 盛极一时

       看似普通的手工舒席,能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必有其道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传承人苏成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纯手工舒席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优势,而且在选材时必须采用小叶水竹为原料。”
       “舒席必须用小叶水竹!如果用其他竹子替代,那竹席编出来就会硬邦邦的,睡着不舒服。”苏成军说道。
       然而,单是收购制贡席的原材料,就要几个月的时间。
       “最合适的是生长两年的水竹,当年的水竹过嫩,时间长的水竹又过老。”苏成军说,“经过15道工序,即: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染色、刮篾、绘图、制样、编织、收边、检验,这些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关注过舒席,但我们父母那一辈几乎无人不知。甚至谁家办大事都会将贡席当做必备大件购买,市面上曾出现过‘一席难求’的情况。”回忆起那个黄金年代,苏成军不自觉就兴奋了起来,又给记者细细地数列了舒席的一脉辉煌。
       相传明英宗天顺年间,吏部尚书秦民悦(舒城人),将编有龙纹的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都,深得皇帝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舒席得此封号,身价陡增,一时朝野争购,各种编织舒席的作坊也应运而生。
       贡席最早的发源地孔集有4万多人,其中2万人参与生产龙舒贡席。
       1990年左右,舒席制造厂的销量达到顶峰,龙舒贡席远销到日本、韩国。
       但是在进入2000年以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舒席制造厂宣告破产。
       2006年,作为非遗传项目传承人,苏成军创办了自己的舒席制造厂。他带着他的贡席征战过各个交易会,甚至也在各种传统手工艺制作大赛上获得诸多殊荣。

越来越少的篾席师傅

       苏成军的家,地面上摆满了舒席材料和半成品,墙上山水画图案的舒席磅礴大气。
       苏成军指着墙上那幅舒席挂屏 “仕女图”说:“这些是用二色篾编织,也有的只用单色篾编织而成,全靠疏密度显现图案,如书法编织品连细微的笔锋也表现得十分真切,仕女的眼睫毛都惟妙惟肖。”
       “这门手艺,要吃苦,要受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苏成军伸出手,他的手上,有着很多细小的伤口,对于这门手艺人来说来,手部受伤,是常有的事。因为经常坐着编织,腰部不好,是这些手艺人的通病。
       编织一张舒席,花费心力—— 配蔑、打格、送蔑、压格,这样一根根细薄而柔软的竹篾在依次嵌入席面,一张1.8米的竹篾舒席,一位技术娴熟的手工艺人,需要5-7天的时间才能编织出来。
       工作的辛苦,很多年纪大的师傅不再编织,剩下的熟练掌握者,越来越少,这也是舒席越来越珍贵的原因吧。
       苏成军有两个女儿,都没有学这门手艺。大女儿汤欣荣当起了父亲的“网店经理”,他们在淘宝上开了个店,一个月网上订单就接了100多件,这个夏天,苏成军更忙了。
       “它是好东西,值得流传。”读书不多的苏成军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贡席的态度。
       竹席必须得赶在入夏前编制出来,以对时需,所以每年的编制季是短暂而繁忙的,也是劳累的,更是幸福的。
       “那时,靠编席子就能养活一家几口!”苏成军回忆起当年自己跟着师傅学做竹篾的情景,回忆起他们是怎样的对格、送篾、打压,回忆起那细长的竹篾紧紧嵌入席面时的那“唰”的一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龙舒贡席的销售空间不愁,产量跟不上是最大的阻碍。
       除了苏成军的小厂,舒城还有一些家庭手工作坊,苏成军夫妻俩每年做400多条席子,就算操作特别快的了。

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护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舒席的居家功用在逐渐减退,生产量急剧萎缩。
       走遍整个孔集,从事竹席编织的家庭已经不到10家。曾经那么风光的舒席,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走向没落?
       苏成军说,舒席的编制工艺耗时耗力,生产成本很高,而在今天机械化生产力和科技化制冷商品的双重挤压下,舒席的商业价值和工艺价值不成正比,所以多数工匠不得不放弃这门手艺,另寻出路,传统编织技艺面临断代的危机。
       除此之外,苏成军说,还有一个最大原由是人们生活发生了改变。
       “随着风扇、空调的普及,竹席的纳凉效果大大降低,尽管现在家家户户夏天还是会铺席子,但很少有市民愿意花1000多元钱买一床竹席了。”
       采访中,苏成军无数次地提及,他不想手艺在自己手上失传,但残酷现实一次又一次给他泼冷水,没有人愿意学,传承何从谈起?
       不过,这两年苏成军对舒席前景的焦虑有所减轻,因为舒席于2006年2月,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舒城县文化馆非遗专干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建立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库,目前,舒城县有舒席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苏成军、张少云,市级传承人查勇。每年,非遗传承人都能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助。另外,舒城县每年还会举办舒席工艺研讨班和传承人培训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坚守这门手艺,对于他们来说,是对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护。他们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也明白要想舒席重现当初的辉煌并不现实,他们只有一个心愿:不能让这门技艺断在自己的手里。
       在外人眼中,对民间技艺的坚守,是一件充满了心酸的苦事。
       但在苏成军眼中,心酸可以转化成一份信念,不管遭遇多少波折,依然坚硬如固。就像他手中的那床舒席,不管怎么翻折,不留痕迹,依然如初。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广播电视报社
六安广播电视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舒席老手艺还能传承多久⊙⊙⊙⊙⊙⊙⊙⊙⊙⊙